“实践大使”项目二期成果丰硕,助力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
作者:公孙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9-16 13:14阅读量:19774 会员投稿
[北京,2025年8月18日] 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发起的“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二期)”圆满结项。该项目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通过扩大调研范围、深化数据分析,为提升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规范诊疗水平再添新助力。
“实践大使”项目于2023年启动,聚焦提升内镜诊治普及性和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然而,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诊率相对较低,早期发现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晚期发现则降至30%以下,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号召,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率,降低医疗负担,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在2023年12月发起了“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一期)”,一期项目通过临床调研和数据分析,为优化临床实践和推动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实现了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率的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启动,进一步扩大了调研范围,聚焦提升内镜诊治普及性和质量管理,从临床医患需求出发,收集更多数据,评估项目的临床获益,推动消化道肿瘤筛查和诊治的规范化。目前已与拜耳、武田、雅培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
“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二期)使用病历夹APP平台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及案例分享,并进行数据分析,产出项目报告。项目于2025年1月正式启动,历时7个月,共完成约20000份问卷,益普生等支持企业共同推进了本项目。截至2025年7月底,益普生协助邀请了全国23个省份的101家医院193位医生,并完成了6000份合格且有效的调研问卷,实现了100%的计划完成率。
从入组医生的科室与职称分布来看,消化内科占比最高,约93.3%,主治医师占比最高,约44%,其次是副主任医师,占比约41%。
各省份均100%完成了原计划问卷目标,其中北京以1050份问卷的完成量位居TOP区域之首。
通过广泛调研,揭示结肠镜检查现状和肠道检查现状
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51至60岁占比最高
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至70岁之间,其中51至60岁占比最高,达到约26.79%。这一年龄段的患者是结肠癌发病的高风险群体,与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相吻合。此外,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筛查和预防策略中需要更多关注男性群体。
近6成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主要因为体检发现异常或出现腹部症状
调研结果显示,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2.73%是因体检发现异常,24.15%因为有腹部症状而接受结肠镜检查,表明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接受检查。这一发现强调了提高公众对早期无症状筛查重要性的认识的必要性,以及加强早期筛查的推广力度。
超过半数的患者使用了肠道准备药物,其中联合用药占比最高
半数以上患者,无高危因素,占比63.38%;其中最常见的两个高危因素分别是便秘和糖尿病;其他合并高危因素如高龄、体重指数、既往肠道准备不充分等比例相对较低。
在肠道准备药物使用方面,超过半数(54.57%)的患者使用了肠道准备药物,其中联合用药占比最高,达到53.22%。反映了医生和患者对提高肠道清洁度以确保检查准确性的重视。
左半结肠肠道准备质量普遍较好,右半结肠常与腺瘤或癌共存
使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评估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质量,其中2分和3分占主导,左半结肠的3分比例尤为突出,达到74.65%,表明左半结肠的肠道准备质量普遍较好。
退镜时间多在6~9分钟之间,盲肠插管成功率为92.13%,表明大多数检查操作符合规范,且成功率较高。病变检出情况显示,左半结肠病变检出率相对较高,息肉比例达到36.73%,腺瘤与癌症合计约14.48%,而右半结肠虽息肉占比不高,但常与腺瘤或癌共存,临床意义更强。
基于调研结果,4条基于洞察的优化建议被提出
建议1:提高高危人群的筛查质量。调研揭示高危人群的管理存在不足,特别是便秘和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较低,可能影响筛查的准确性。因此,需针对性地优化肠道准备方案,以提高这些高危人群的筛查质量。
建议2:增加偏远地区参与度。现有的数据多集中于部分医院,而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参与度不足,限制了早筛的普及性。为了提高早筛的普及率,需要采取措施增加这些地区的参与度。
建议3: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化。在退镜时间、盲肠插管成功率等操作细节上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病变检出率的一致性。因此,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对于提高检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建议4:进一步评估早筛效果。目前的数据更多地反映了短期诊疗行为的改善,而对于长期临床获益(如生存率提升)的评估还需要持续追踪。
未来可期 砥砺前行
随着“实践大使”项目一期在提升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水平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项目组对二期项目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一期项目通过临床调研和数据分析,为优化临床实践和推动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二期项目进一步扩大了调研范围,深化数据分析,以期达到更广泛的临床获益。
在优化诊疗方案方面,将进一步联合药企针对高危人群开发精准的肠道准备联合用药方案,提升清洁度评分;引入新型内镜技术,提高右半结肠病变检出率。在扩大覆盖与数据整合方面,计划通过线上培训与远程会诊,将项目扩展至二级医院及基层机构,纳入更多地域和人群样本,并跨平台合作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长期追踪筛查病例的诊疗结局。
在技术标准化与医生赋能方面,将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企业赞助的模拟培训设备提升操作一致性,并搭建案例库与多学科交流平台,推广规范化诊疗经验。
“实践大使—中国消化系统疾病规范诊疗项目(二期)”的成功实施,将继续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积累宝贵经验,为提升诊疗水平提供有力支持。展望未来,项目组将继续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确保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将继续发挥其在健康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推动更多类似的项目落地实施,促进健康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关于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人体健康科技发展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公益活动,促进健康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